豪雨警告

傾盆大雨下,機場附近路面一片泥濘,積水處處,加上狂風,視野模糊,雨勢不輕,駕車也要特別留神。

豪雨警告
Australiana Pioneer Village內的小教堂。

連續下了數天雨。今早雨停了,陽光曬滿一地,根據手機上的天氣預報,說雨暫時不再來了,心中叫好,雨下得太多,令人煩惱。但隨即在另一個新聞媒體的網站上,看到有關最近數天天氣報導的頭條,氣象局的發言人說:Don’t be deceived,意思是說不要太天真,以為這場豪雨已經結束。原來另一場豪雨下星期中將會來到。這些天氣的變數,在十月底之前,還是尋常不過,所以州長和緊急事故部門都跳出來,紛紛建議大家,雨停了不表示可以鬆懈。緊接暴雨之後,河水上漲,許多地方將被洪水淹沒。天氣就是這樣,怪不得前人一首《竹枝詞》這樣說過:「 東邊日出西邊雨,道是無晴卻有晴」。「晴」和「情」二字諧音,說的當然不是天氣,而是心情。如今的連場大雨,晴天罕見,自然心情不好過。今早起來,門外一地飛蟻的屍體和折斷了的翅膀。有些從門邊和窗邊隙縫飛進來。想把昆蟲的屍體收拾起來,原來輕輕打掃一下,竟然飛散到不知那裡去了。記得小時候,風雨來臨前夕,飛蟻也紛紛飛進木屋。父親教我們,在燈下放一盆水,牠們自然緩緩飛進水裡,不用徒手把牠們撲殺。做好功課後,關燈就寢,躱進蚊帳,沒有亮光,飛蟻也不會飛進來。學懂這兩個滅蟻的辦法,便好像睡得安穩,即使是簡陋的木屋,何需擔心風雨?只是雨打在鐵皮屋頂上,嘩啦嘩啦響個不停。不怕雨,只是那些敲打聲太吵。

不擔心下雨是騙人的。每次豪雨過後,我們的辦公室大樓的頂層,雨水會在莫名奇妙的地方滲漏下來。電視台的新聞報導中,記者都會走到距離我家四十五分鐘左右車程的古鎮溫莎(Windsor),作個實地採訪,他們尤其會站在跨過Hawkesbury河的車道橋上,拍攝橋下河水暴漲的情景。現時橋上交通尚暢順,橋下的河水逐漸上漲,可能十多小時後會把橋面淹沒,車輛便不能通過。溫莎是其中一個不斷被洪水淹沒的重災區。不少人在這裡生活多年,要遷居恐怕並不容易。洪水過後,房子淹沒了大半,居民只好重新收拾東西。因為不斷避災和收拾殘局,鏡頭前的災民只有無奈。有些新搬來的居民大概沒有先做好什麼研究,看到陽光普照下的房子,心動買下來,卻不知道這是洪水為患的災區,有些保險公司不願意接受你的家居投保。願意受保的話,保費動輒要數千到一萬元,還有許多條件限制,例如增加墊底費等等。數據顯示,過去數年間,保險公司向索償的災民付出了近八億澳元,難怪洪水保險的保費不斷上升。居民又如何負擔?房子有兩層的,儘量把東西搬往高處,大型搬不動的傢俬,索性讓洪水淹沒,災後一切重頭再來。

以前溫莎只是個小社區,鎮外是大片農田和草坪。它是往藍山山區途經的一個吃杯茶、咖啡和歇腳的好地方。在鎮上的街道逛逛,不需要跑得太遠,享受一下生活的悠閒,一些鄉郊的樸素風味。特色可說不上了。現在區內興建多了房子和數層高的樓宇,附近也有倉庫,已經不是十多年前我來過的寧靜小鎮了。諷刺的是,常受洪水淹沒的車道橋,本來就是新建的配合社區發展,用作避開洪水的,現今作用等於零了。試想想,橋樑架於河上,但兩岸的低地還不是一樣受暴漲的河水影響嗎?州政府解決了交通運輸,但沒有解決洪水為患和居民的基本生活安全問題,到底是疏忽,還是規劃不周詳?溫莎鎮有百多年歴史,已經是個古鎮。澳洲於一八二三年成為英國殖民地,一九〇一年加入英聯邦。歷史不算久遠,比許多國家還叫年輕。如果想看看澳洲百多年前白人的風貌和生活,不妨從溫莎駕車沿Wilberforce Road前走約十分鐘左右,到達一個村落叫The Australiana Pioneer Village。說是村落,其實不對,工業化學家Dugald Andrew McLachlan於一九六七年買下這塊農地,逐漸收集舊東西,重建百年前澳洲的小鎮,包括教堂、商店、食肆、肉店、打鐵匠店、理髮店和銀行等等。他死後得到左鄰右里幫忙,把村落變得更有規模。而且村落得到Hawkesbury區政府支持,逢星期日出外開放。購了票進內參觀,你會看到志願者穿上昔日裝束,讓你重回舊日時光,有如印象中美國西部片的場景。不過你不會這裡看到任何原住民的縱跡,西部片中紅番盡是壞人。許多澳洲白人的眼中,過去的歷史裡,原住民好像不存在於這片大地上。村落接近溫莎鎮,如果洪水迅速淹至,根本只有關門,不能正常對外開放。這一帶是受洪水影響的地區,不少道路因而封閉,防止有人不理會水深誤闖,發生傷亡意外。

我的YouTube頻道one dot less 製作的短片

數天前駛經悉尼機場,正是大雨滂沱非常的一刻。事後才知道機場一帶那天下了近九十毫米的雨量。瘟疫爆發以來,兩年多沒有離開國境,沒有來過機場,彷佛駛入一個陌生的地帶。這個全名叫Sydney Kingsford Smith Airport的機場,位於Mascot區,於一九二〇年啟用以來,恐怕未曾遇過現在如此的蕭條景況。沿途所見有不少大型的工地,其中可能包括擴建的機場大樓。這個是全澳洲最繁忙的國際機場,也是世界最古老的機場之一,怪不得改善的工程永遠停不了。這次駕車進入停車場,好不容易才找到泊車位。心想停車場泊滿汽車,機場大樓一定繁忙得很。走向機場大樓途中,遇到的遊人不過三三兩兩,完全不像昔日。走進離境大堂,抬頭一看資訊板,是日離境的航班,不出十多班次。離境大堂的工作及保安人員,可能比旅客還多。再看航空公司的櫃位,現在真的冷冷清清,人龍都不見了。澳航以悉尼國際機場為樞鈕,Check-in 的區域當然最大。以往國泰航空安排在A區,櫃台全線運作,地勤人員非常忙碌;現在安排在G區,跟另一間航空公司的櫃台一併運作。今昔如此鮮明對照之下,你能夠不感慨嗎?

悉尼的未來新機場在西部藍山山腳,一個叫Badgerys Creek的地方,預計四年後投入服務。新機場名叫西悉尼國際機場,或全名叫做Western Sydney International (Nancy-Bird Walton) Airport。 Walton是澳傳奇的女飛行員,外號The Angel of the Outback。至於部分航班,聽說仍然會留在原來的Kingsford Smith Airport升降。現在機場附近的工程,相信是配合這個逐漸的轉變吧。傾盆大雨下,機場附近路面一片泥濘,積水處處,加上狂風,視野模糊,雨勢不輕,駕車也要特別留神。看來氣象局像是過往吃了虧,今次不敢怠敢,先作預警,把春季的每場豪雨形容為食人猛獸般可怕。這樣也好,外出必須小心翼翼了。如果你想更安全,留在安全的地方好了。任何人都知道,只有家,才是最安全的地方。


標題照片:Australiana Pioneer Village內的小教堂。拍攝於二〇二一年一月,使用徠卡相機,45mm鏡頭。


作者保留照片及文字版權。